您当前位置:主页 > 强雄新闻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作者:强雄集团   发布时间:2020-05-11

  

  今年5月10~16日是第29个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主题为“养成节水好习惯,树立绿色新风尚”。经过近30年的工作积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已经成为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科技、增强节水意识的工作平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城市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全民节水、惜水、亲水的良好氛围,《中国建设报》特别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撰写署名文章《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从城市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措并举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以及以新理念、新思路继续抓好城市节水工作3方面,介绍了城市节水的总体情况,号召大家培养节约用水意识,让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希望各城市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宣传长效机制,推动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黄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节约用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节约用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工作方针,要求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进节约用水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用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落实节约用水要求,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一、城市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水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我们始终坚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用水理念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有力保障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18年全国城市用水人口增长了103%,但城市年用水总量基本维持在600亿立方米左右,仅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0%左右,支撑了全国60%的人口和70%以上的GDP。一是城市节水总量逐年增长。2018年城市节水量达到51亿立方米,相当于2018年城市供水总量的8.3%,较2000年增长了44%。从2000年到2018年,全国城市节水量累计达414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二是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持续下降。2018年全国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335升/(人·天),较2000年下降了35%。三是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用水量逐年下降。2018年全国城市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为131升/(人·天),较2000年下降了10%。四是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显著增加。2018年全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达856亿立方米,相当于17个太湖的水量,较2000年增加了125%。五是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升。2018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达86亿立方米,是城市年均供水总量的14%,相当于614个西湖的水量,较2006年增加了8倍。

二、多措并举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一)完善机制抓节水。一是编制实施城市节水规划。促进城市优化功能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二是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制定居民生活用水、民用建筑用水等相关的国家标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用水定额,科学下达计划用水额度,加强用水大户计划用水管理。三是推进节水“三同时”管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四是完善价格调节机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及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水资源节约、用水需求调节方面的作用,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五是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推动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指导各地创建节水型城市,以点带面促进城市节水。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96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占城市数量的14.3%。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建成节水型小区1.2万余个、节水型企业和单位2.3万余个。六是加强城市节水宣传。每年5月第二周组织开展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目前已连续组织开展29届。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组织节水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培养节水意识。

  (二)创新理念抓节水。指导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城市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在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自然健康水循环系统,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我部与财政部、水利部组织在3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城市中的降雨得到涵养利用、内涝防治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在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各地学习借鉴试点城市在工作机制、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运作模式等方面可复制的经验,全国94%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编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着手系统化全域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三)提高效能抓节水。在城市开展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推进优水优用、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效率。一是加大污水再生利用力度。指导各地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将污水处理厂出水经进一步净化,用于生态景观、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领域,减少城市新鲜水取用量和污水外排量。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86亿立方米。二是大力推进管网漏损控制。指导各地加强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加快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提升管网运行管理水平,减少管网漏损。浙江省绍兴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为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较2000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也在稳步下降,2019年达到10.5%。三是全面推广节水器具使用。制定《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淘汰和更换非节水型器具。此外,在沿海缺水地区,推进海水淡化水作为城市水资源。

  在看到城市节水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城市节水面临的挑战。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还有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城市空间布局、规模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仍较突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地区间水资源紧缺和分布不均还在加剧;城市水系统的整体性不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的工作力度还需加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依然较重,地下管网历史欠账多,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群众不良用水习惯仍然存在,对水资源紧缺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浪费水资源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三、以新理念、新思路继续抓好城市节水工作

  要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推进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推动城市节水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一)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

  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山水城理想空间格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相互关联的城市水系统,加强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能力,增强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弹性和韧性,形成健康水循环系统。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加强绿地建设,强化城市水源涵养,加大雨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多渠道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应。

  (二)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强化城市节水工作的系统性。

  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让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提升城市节水工作的系统性,在城市建设领域落实节水要求,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发挥城市节水的综合效益。以城镇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为抓手,建设再生水梯级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再生水的梯级利用和安全利用,促进再生水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狠抓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进一步降低各地供水管网漏损率;推动建筑节水,落实绿色建筑强制性国家标准,推广合同节水管理,继续普及节水型器具。完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和市场引导作用,支持制定再生水及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加大节水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节水减排科技支撑能力。

  (三)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将节约集约理念贯穿始终。

  深入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结合绿色社区建设推进节水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在家庭、单位等整个社会网络中的纽带作用,推动节水理念、节水方法、节水窍门进社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解决群众身边的节约用水突出问题,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小区、企业、单位(公共机构、学校等)等节水型载体建设力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全面开展节水工作。将培养群众节水意识做为长期任务抓实抓好,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用水习惯。

  (四)加强城市节约用水监督管理。

  落实城市政府的主体责任,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用水行为的监督管理,实现由粗放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用水方式的转变。与有关部门继续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05.11

下一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新任职局处级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